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的他,脱下戎装又战疫情|上海抗疫故事

其他 0 855
邮箱用户_824q9
邮箱用户_824q9 2022年6月7日 09:22 发表

上海疫情期间,物资配送运力吃紧,数以万计的骑手小哥穿梭在街头,风雨无休。作为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退伍军人,过去两个多月来,徐强也是这样坚守在配送一线,关怀着市民的温饱,守护着他们的生活。曾参与过汶川地震救援的他谈及种种助人的经历,只是笑着说,这辈子能帮过这么多人,也算是没有白走一遭。

  “您的订单正在配送中……”

  套上各色工装,骑上电动车,日夜兼程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打通物资保供的“最后一公里”,守护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这是上海疫情期间无数骑手小哥的缩影。

  来自河南信阳的徐强也是其中一员。从部队退伍之后,他和妻子来到上海,今年是他们“沪漂”的第七年。三年前,徐强成为叮咚买菜奉贤区某站点的一名骑手。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节奏。

 3月中旬,为最大限度地保障防疫安全,徐强所在的站点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全员集中管理,安排骑手统一住在店里。从春天到夏天,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徐强和其他骑手小哥就用木板拼成一张张简易的床,在站点内打地铺,不曾回过家,也不曾有过一天的休息。

  他告诉记者,现在就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可以回家睡上几天,再点上10个大肘子,好好大吃一顿。

  打响上海保“胃”战

  “现在情况已经慢慢好转了,一开始因为疫情封控,物流运转比较困难,很多居民都买不到菜,我们站点的订单也暴增,必须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也没办法安排休息。”徐强告诉记者,疫情之前,站点平均每天的接单量在1000单左右,这一数字在疫情期间翻了三倍,涨到了3000单。

  而站点原有的25个配送员中,有5人因小区封控管理而被召回家中,不能坚守岗位。“因为我们负责保供任务,接触的人比较多,只有我们自己安全,其他人才能安全,所以那几个小哥就一直待在家里。”徐强说。

  面对订单的不断增加和人力的紧缺,每一位在岗骑手都自觉承担起了更重的责任。每天,徐强都要配送150单左右的物资,最多一次送了300单,从早上六点一直忙碌到凌晨一点,片刻不得停歇。

  为了提高单次配送的效率,徐强在自己那辆小小的电瓶车上挂满了货物。“有一次,我一个来回就装了50单,加起来大概有100多斤。还好公司给我们配置了结实的装载架,不然真的可能装不下。”

为了把大量订单一次性送完,徐强把相近小区的订单放在一起,避免重复绕路,遇到活鱼、活虾或者鸡蛋等易碎品,他会优先配送。他说,这些都是用户每天早起好不容易才下的订单,希望每一笔都能完好无损地交到他们手上。

  除了及时配送,疫情期间,居民们最担心的就是物资的安全问题。徐强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六点上班前,骑手小哥都会先进行体温监测和抗原自测,结果正常后填表登记,再进行全身消毒,然后才能开始进仓接单。完成配送任务回到站点后,都必须先做好自我消毒和车辆消杀,才能进入分拣区,提取下一批订单的货品。

  力保每单都送达

  通常,徐强的配送范围大约在3至5公里,这个区域说大不大,但其中既包括工业园区,也包括比较偏远的农村。尽管他已经有三年的“骑龄”,对周边环境比较熟悉,但在疫情期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我印象很深刻,那天晚上,因为用户的住址比较偏,填写得也不够详细,加上道路封闭,走不通要换道,怎么绕都进不去。”无奈之下,徐强只能一遍遍给对方打电话摸索确认,最后顺利把物资送到用户手中,那一单整整耗时40分钟。他告诉记者,那会儿是3月份,正是买菜难的时候,除非是用户自己取消不要,否则自己无论如何都会将订单送达。

  这也是疫情期间所有骑手的信念所在。特殊情况下,超出服务区域的订单逐渐增多。虽然大部分骑手对于配送范围以外的地方不太熟悉,但只要需求在,再远的距离都能送到。

  徐强的同事就遇到了这样一位独居在农村家中的老人,子女都住在市区,由于封控没办法回家照看,只能替老人在线上抢菜,希望站点能帮忙配送。尽管对于骑手小哥来说,老人的住址已经超出配送范围两三公里,但他依旧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独居老人送去急需的物资。

  不论距离,亦不惧风雨。四月的上海,遭遇了几场暴雨袭击。一天傍晚,徐强正在外面派单,突然天降瓢泼大雨,来不及穿上雨衣,浑身就已经湿透,但他只能咬牙坚持,继续迎风前行。

  到了小区门口,前来拿菜的用户看到徐强被雨淋湿的模样,心疼不已。第二天,为了表达谢意,在叮咚买菜的粉丝群里,大家自发组织团购奶茶送给骑手小哥。“疫情期间东西不好买,一杯奶茶30多块钱,送给我们大家伙一人一杯,真的特别感动。”徐强感慨道。

  想给妻子做顿好吃的

  疫情之下,上海的沿街商铺关着门,路上只有一些防控人员和来来往往的外卖骑手。“以前晚上送货的时候,路上车来车往,还感觉不到什么。现在晚上送货,路上没有车,人也基本看不到,就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路上。”

  每天在外面奔波,徐强心中难免忐忑。“说不害怕那是假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我感染的话,他们肯定也会非常担心。”

  目前,徐强和妻子两人在上海工作,母亲则在河南老家照看孩子。疫情发生以来,母亲和妻子每天都要和徐强通一次电话。妻子告诉他,不论忙到多晚,只要下班都必须给她打个电话,这样她才能安心睡觉。

  “我真的觉得挺对不起家里人的,有时候媳妇问我下班了吗,我只能匆匆忙忙回复一句‘忙呢’。”徐强告诉记者,两个多月以来,他和妻子只见过几次面,都是妻子在平台下单成功以后,他来派单时,两人隔着小区门远远地打个招呼。

  结婚以后,家里一直都是徐强负责做饭,妻子并不会下厨。疫情期间,独自在家的妻子不得不从零开始学着做饭,徐强给她推荐了几款手机APP,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食谱可以跟着做。

  “前两天她还跟我说,不知道吃了什么,胃不太舒服。她自个儿在家做饭,我估计也做不好。”对此,徐强虽然心疼,但也无可奈何,只盼望着战胜疫情之后,能回家给妻子做顿好吃的。

  “那天的鸡腿格外香”

  妻子在家摸索着做饭,留宿站点的徐强也因为超市、餐馆相继闭店管理,一日三餐由公司负责统一调拨,早餐有牛奶和面包,午餐是自热米饭,晚餐则是面条、水饺等。

  不过忙碌起来,顾不上吃饭也是生活常态。每天早上,徐强简单扒拉两口牛奶和面包,就要赶在六点半送出第一批订单。中午忙完基本要到两三点,已经过了饭点,为了节约时间,他通常会一边加热米饭,一边拿取订单,吃完就立刻继续配送物资。

  一天下午将近三点,徐强还没吃上午饭,就想着回站点吃碗泡面再继续送货。没想到,他刚把方便面泡上,就有一位用户匆匆忙忙打电话过来,非常着急地表示,家里到现在还没吃饭,希望能尽快派单。

  听到电话里对方焦急的声音,想到还有人在等菜下锅,徐强放下了手中的泡面。“虽然吃一碗面也只需要五分钟,但还是不想耽搁用户的时间,等送完回来再接着吃。反正当时已经饿过头了,没感觉了。”徐强笑着说道。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当他把订单送到小区门口,对方从里面递出来一份自己家做的盒饭,有酸辣土豆丝、大鸡腿……那一刻,徐强一下子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特殊时期,大家的物资都不富余,买菜也不容易,居然还给我送了个鸡腿。”他告诉记者,之前每天都在吃快餐和速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到肉了,当时猛地看到肉,尤其还是用户送的,感到滋味特别不同。

  “能帮一个是一个”

  回忆起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徐强表示,自己并没有多大的理想抱负,只是想着这份工作在特殊时期对大家而言很重要,不知不觉就坚持到了今天。“更何况,我还是个党龄14年的老党员,在老百姓有困难的时候,理应要挺身而出,要不然党员的意义在哪里?”

  14年前,还是一名预备党员的徐强,亲历过汶川地震救灾现场,是首批到达震区的解放军之一。彼时,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四川阿坝州,2008年5月12日中午刚吃完饭,大家就感受到一阵晃动,后来才知道是地震。当天晚上,部队接到通知,连夜紧急集合,带上物资和救灾装备,赶往灾区支援。

  刚出阿坝州时,大部队还能坐车,进入震区附近之后,由于余震不断,山上有碎石掉落,只能改为徒步。作为通信兵的徐强,身上还带着百十斤重的有线电话、电台等设备,一路跑步前进。回忆起那天晚上,徐强感叹十分艰难,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连长喊道:“兄弟们,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没办法回头了,只能向前走!”

  抵达灾区之后,由于道路破坏严重,赈灾物资无法及时送达。看到老百姓没有吃的,徐强和兄弟们就把带来的干粮分出去,自己则连着三天,每天只喝两顿稀饭。“当地的村支书看到之后,就想办法给我们送吃的,但大家伙都没要,转手又送给了有需要的老百姓。最后,村支书就带着几十位村民直接给我们下跪,求我们收下这份心意,那个时候真的哭了。”尽管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话至此处,徐强依旧热泪盈眶、声音哽咽。

  对他而言,那是一场终生难忘的抗震救援,也是一次珍贵无比的人生经历。曾经的废墟之上已重现勃勃生机,但那些刻骨铭心的悲痛与感动永远埋藏在他心中,化作无穷的力量,驱使着他勇毅前行。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徐强告诉记者,他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尽最大的努力,能送一家是一家,能帮一个是一个。“我经常想,这一辈子能帮过这么多人,也算是没有白走一遭”。

点赞 0 收藏(0)    分享
相关标签: 上海抗疫
问题没解决?让AI助手帮你作答 智能助手
0 个评论
  • 消灭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