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虚假营销,小红书组建了一支“战队”

互联网资讯
36氪 互联网资讯 发布于 1小时前
本条新闻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转载自36氪,版权归源站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

随着消费决策链路的下移,互联网内容平台成为品牌商家抢占心智的必争之地。竞争之中泥沙俱下,虚假营销开始成为这些平台的普遍乱象。低质、虚假内容,以刷量、控评等手段操纵流量走向,破坏着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两个月前,以每天批量复制爆款内容生产出海量笔记,广泛投放于素人账号的郑州模式也让这一话题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打击虚假营销,已经成为今天所有平台的共识。从今年来,多个平台陆续推出新规治理“虚假营销”等不当行为。

作为一个以真实为底色的社区,小红书对虚假营销向来绝不容忍。今年3月来,小红书正式成立“打击虚假营销战队”,以一支战队姿态联合作战,共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针对虚假的协同战役

一家三口站在某所知名小学校门前,松弛合照,下方评论区都在问询,“这么优秀的娃,究竟该怎么培养?”看似不经意的发帖,背后却是一番精心策划的计算。

流量越涨越快,问询评论越来越多。终于,发帖人将育儿的话题引向一门编程课链接。

这便是小红书打击虚假营销战队分享的一则虚假营销的典型案例。

为何小红书会如此痛恨虚假营销?核心在于,成立12年来,依托最核心的特质——真实,小红书聚集了大量用户在社区内真诚友好分享,伴随种草文化的生根发芽,它也逐渐成长为消费决策的关键一站。此类虚假营销,正在对小红书社区的真实属性发起挑战,不仅严重搅乱原有的社区生态,也损害了在小红书商业生态中经营成长的品牌与商家的正当权益。

今年3月来,小红书正式成立“打击虚假营销战队”——告别过去的单打独斗,以一支战队姿态联合作战,共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9月17日,在小红书举办的假营销治理开放日上,“打击虚假营销战队”首次亮相,并公布小红书治理策略与半年治理成果。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战队”成立以来,小红书已封禁虚假账号超1200万个,处置虚假营销笔记1376万篇,清理虚假评论超3.6亿条,虚假营销内容曝光整体下降了60%。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以往单点、分散、被动的治理局面,如今这支战队由生态治理、产品、算法等多个职能部门跨越组建,因此得以形成系统化、全链路的协同作战方案。

目前,小红书针对虚假营销的治理,共有账号治理、内容治理、行业治理、品牌治理与搜索治理五大板块,并辅以技术团队的支持——

如账号治理,是从源头打击虚假营销,主要包括“伪素人”账号和“众包”账号,团队会捕捉账号的“异常行为”,并结合内容、关联违规品牌等多维度进行识别,半年封禁1200多万虚假账号;而内容治理,便是要清理夹带广告的笔记、自问自答的假评论,通过升级笔记和评论识别大模型,半年内小红书累计处置1376万篇虚假营销笔记和超3.6亿条虚假评论。

贯穿在五大治理之中的技术团队,则是“战队”打击虚假营销的核心驱动力,通过针对虚假营销 “对抗性强、场景复杂” 特性全面升级AI大模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各个治理方向,提升识别精度和效率。

猫鼠追逐战

和传统的黑灰产不同,如今的虚假营销已经进化到精细化运营,具有对抗性强,且场景复杂的特点。战队成立之初,成员发现,与虚假营销团队的交手,并没有想象中容易。两者的关系,甚至像一场猫鼠追逐战。

技术团队成员令宜提到,早期战队在做算法识别时,虚假营销组织爱发长图文笔记+实拍图做某行业的营销,团队针对这种发文特征做了识别模型。起初模型迅速跑通,召回规模也相当乐观。但很快,召回量逐渐减少,甚至几乎失灵。

经过排查,团队发现,原来虚假营销组织同样在对抗平台,这些组织已经察觉到,原来的模版被平台识破,于是把长图文改成了“大字报”,并编造小故事,让笔记看起来像是生活片段分享,而非行业营销,来欺骗模型,绕过平台风控。

另外,要想伪装“真实性”,这些虚假营销可谓手段百出。账号治理成员必行提到,一些虚假营销公司,很注意账号身份的自洽,会保持日常更新,每隔几天才发一条虚假营销内容。部分团队还会搭建场景来模拟日常,例如在公司布置宿舍、卧室的“假实景”拍摄。如果不仔细甄别,几乎和“真人”无异。

为了和治理小队对抗,虚假团伙不仅尽量保持文案差异化,甚至每天还要做任务——积极和其他用户互动,只为模拟普通用户的动作。

某种程度上,虚假营销和平台的对抗处在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你方进一寸、我更进一尺。打假小队也在不断迭代与反思自己的方法论,以及对虚假营销团队的认知。

在对抗中,战队还创新性利用了小红书社区自身的“真实性”长板。内容治理成员利迦称,既然小红书用户天然就对虚假营销、欺骗话术更为敏感,小队便利用“用户原声”设计一些召回策略,取用这些用户反馈作为线索,对可疑笔记进行召回。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正如虚假营销利用了小红书用户的彼此信任,才得以藏匿在人群中,如今打假小队同样善用此道。

如今,面对更为复杂的虚假手段,团队也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破解方法。8月底,战队突然发现,一类利用“钓鱼笔记+评论区引导+个人页导流”方式,售卖山寨名牌包的案例,短时间内大量激增。


不同于以往的单账号精准打击,上述手段呈现出跨账号、多群体且分工明确等特点,打假并非易事。但“战队”很快抓住了其中的题眼,无论前置链路多么眼花缭乱,此类虚假营销,最终导流都在个人主页场景下发生——例如在背景图放置手机号、微信号,从而引导真实用户流至站外。

很快,小队在短短几天内,通过升级大模型,对虚假营销账号的个人页进行规模识别,最终锁定并处置数万造假账号,清理近20万条违规内容。

“打击虚假营销战队” 队长莱戈介绍,随着对抗的日益剧烈,战队的技术升级也日趋敏捷。一旦发现虚假营销新的变体,技术团队会1-2天内升级模型,不给虚假营销留“时间窗”。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基建,“战队”的“生态哨兵”系统与“黑种子库”建设,如今能配合各个治理板块,极大提升治理效率和精准度。例如“生态哨兵”能够将治理响应从“周级别”提升至“小时级/实时”,通过算法快速识别并分析短期内出现的大量同质内容。而“黑种子库”目前已积累18万条违规数据样本,相似度高则直接召回审核,实时高效拦截虚假营销。

一切为了社区真实

流窜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虚假营销,对行业的危险是系统性、全方位的,并且如今已经演变成一个全行业问题。

此次重拳出击虚假营销,也堪称小红书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治理项目。

小红书一向被用户视作 “真实经验的聚集地”。只有底色真实、氛围友好的社区,才能长出更多个性、长尾内容,无论主流还是小众,所有兴趣都能在这里被挖掘、放大从而找到同好。

而虚假营销恰恰利用了社区的信任机制,正在破坏小红书的社区生态。当用户发现 “种草”笔记多为虚假推广,“避坑”攻略实为营销软文,将会逐渐丧失对内容、其他用户甚至社区本身的信任。

从商业化角度而言,虚假营销也严重扰乱了商家的正常经营。所以,区别于部分平台“先发展后治理”,小红书内部得出一致结论——要发展也要治理,且治理的标准要最高。

搜索治理成员德里提到,小红书的治理,是奔着核心用户对“真实”的痛点出发,如果平台都能满足这一批“最较真”用户的需求,社区才能保持一个真实UGC的原生状态,这是一种对自身调性的坚持。


为了真实,小红书甚至不惜牺牲一些搜索数据指标。“比如一些UGC内容,比较粗糙,还有一些避坑经验,在搜索侧的消费一般,只要真实,我们就会给它更好的搜索展示;而一些内容虽然搜索消费很好,但只要是虚假,我们也会封死搜索侧展示。尽管会影响搜索侧数据指标,但我们愿意接受消费损失。”德里说。

搜索治理团队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带来的是用户对小红书搜索结果颇为显著的正向感知。据介绍,近半年,小红书搜索结果的用户负反馈率下降了20%,用户对社区内容的满意度提升了10%。

在战队努力下,如今小红书上的虚假营销运作已经愈发低效。开放日现场,新媒体营销专家象哥也分享了自己在一线实战的观察,他发现,由于平台治理手段升级、商家需求多样化以及用户审美提高等原因,如今的“伪素人账号 + 模板化笔记”此类虚假营销套路效果越来越差,转化数据直线下降。

另外,由于此类虚假营销背后是白牌、灰产逻辑,“干一票就走”的模式自身存在局限,无法长期运作。而一些优质品牌曾因“虚假繁荣”尝试过虚假营销,现在也在逐渐丢弃此类营销方式,“一个好的品牌是很容易被这种恶流量给反噬的”,象哥说。

一个事实是,多数虚假营销团队已经意识到,“幕后做打手”的日子无法长久,转型板上钉钉,目前有一些曾从事虚假营销的公司选择开始开始孵化品牌,或者做正规营销。

“打击虚假营销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将持续努力直到令虚假营销成本高于收益。”队长莱戈称。只有不断提高造假门槛,通过持续降低ROI,压缩虚假团队牟利空间,直至虚假营销成本大于合规营销的那一天,虚假营销才会成为历史。

点赞 0 收藏(0)  分享
0个评论
  • 消灭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