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重的抉择,让1个家庭的悲痛化作7个家庭的希望。
今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龙龙(化名)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龙龙的父母忍住悲痛,让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器官捐献。
“他的心脏、肺脏、肝脏、两个肾脏和两片角膜都捐了,本以为他能救3个或者4个人,但他最后竟然拯救了7个人。”9月17日下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洪吉说。
医疗团队缅怀捐献者
手术室内的寂静被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划破,龙龙年轻的心脏缓缓停止了跳动。然而,6小时后,这颗充满生机的心脏再次在一位陌生人的胸腔内有力地搏动起来。如今,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延续。
小伙车祸离世后家人的选择
生命无常。9月初,年仅23岁的龙龙不幸遭遇车祸。医疗团队竭尽全力,仍未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的父母在深渊般的悲痛中,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儿子的器官组织捐献出去,让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得知家属有捐献意愿,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务部牵头,OPO科(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科)、器官移植团队、重症监护室、手术室、麻醉科以及相关医技科室组成的专业团队,进行系统评估和器官功能维护。
“在最困难的时候,家属展现出非凡的大爱,令人十分感动。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最专业的技术和最高的敬意,确保每一个环节万无一失,让爱心得以传递。”杨洪吉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医疗行动,更是一场生命的接力赛。
杨洪吉介绍手术相关
在同一天,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多个手术室同步展开。龙龙捐献的心脏、肺脏、肝脏、两个肾脏和两片角膜,为7名患者带来新生。
等待移植4年半的教师重获新生
龙龙的生命并未就此落幕,他的部分化作了他人生命中的光,在不同的心跳中继续律动。
7名患者中,5名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2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他们背后的7个家庭,重新拥抱了未来和希望。
“我在医院排队等待移植已经有4年半的时间了,当我接到医院电话说有这样一位年轻人可以给我配型后,我的手都在发抖。”接受龙龙肾脏移植的患者卢女士(化名)回忆起匹配成功的消息时,声音仍有些颤抖。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此前漫长的等待中几乎不再抱有希望,当她准备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全部奉献给三尺讲台时,没想到接到了医院的电话。现在她不仅能活下去,还能继续把书教下去了。
卢女士接受了肾脏移植
记者了解到,在等待移植的时间里,卢女士始终没有离开她深爱的学生们。她坚持站在讲台上,将知识和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他们,仿佛要将自己所有的光和热都燃烧殆尽。
提到那位素未谋面却给予她第二次生命的年轻人,卢女士的眼眶湿润了:“我不知道龙龙离开这个世界的具体原因,但我知道他一定是个对人生充满规划的年轻人。我想象着他未完成的梦想,未走过的路,我想我会带着他的那份热爱,继续走下去,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
图为躺在病床上的冯女士
另一位患者冯女士于今年8月被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在爱人蔺先生的陪伴下,她先后3次进行了人工肝治疗,但效果非常不好,甚至一度病情极度恶化。“医生建议我们进行肝移植,在医院登记的第3天,我们就收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蔺先生说,他们对龙龙及其家人的感恩之情难以言表,在他看来,出院以后他们只有过好自己的人生,才能回报这份恩情。
“当生命的长度无法延伸,
就让生命的广度得以拓展”
在这场生命接力中,肺移植曾富春、郭璐团队、心脏移植黄克力团队、肝脏移植张宇团队、肾脏移植杨洪吉团队和角膜移植余曼团队密切协作,无影灯下,一场场手术接力有序开展。重症医学、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临床检验中心、药学部、超声中心、放射科、康复科等医护技团队接续努力,为手术保驾护航。100余位医护人员用专业、速度和默契投入其中。
9月8日,当龙龙的心脏“重新跳动”,当他的肝、肾、肺以及角膜在不同的身体开始工作,一场生命的接力就此完成。记者了解到,龙龙的案例目前是四川省人民医院执行的,救治人数最多的器官移植案例。目前,7名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进入康复阶段。
其实,龙龙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四川,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器官捐献的行列。
OPO科(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科)主治医师潘灵爱介绍,器官捐献者经过家属充分知情并经过移植专业团队评估,还要经过国家审查,公平分配受体,前后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当我们生命的长度无法延伸时,就让生命的广度得以拓展,这是生命的托付。”
据悉,作为四川省两家拥有全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之一,四川省人民医院临床开展了准入的全部器官移植项目。相关的重症医学、麻醉科、手术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学科协同努力,形成了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器官移植为引领,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也为众多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新生带来希望。
如今,龙龙的故事在医院正从病房慢慢流传开来。他的器官活在7个人的身体里,继续感受这个世界的阳光与美好。那些因他而重获新生的人,或许不知道这位23岁青年的模样,但他们的生命里已经永远烙印着他的痕迹。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报道
编辑张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