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成了App Store的黄埔军校?

互联网资讯
本条新闻为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转载自刺猬公社,版权归源站所有,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


一个内容社区的基因传承。


文|毛巾

编|陈梅希


开发一个App,是颇为复杂的工程。即使是一款小体量的产品,也要经历“梳理需求-设计界面-写代码-测试-上架-运维”等一系列流程。曾经,这些工作更多是由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团队来完成的。

而在AI时代,开发的成本被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精小App背后,是一支“一个人的队伍”。

独立开发者们的大量出现,正在让App开发从一项精密的团队工程,变成一部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就在今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创意App,正从社区平台孵化涌现。它们的灵感和风格各不相同,但诞生的路径,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独立开发者,走进“反巨头”时代

在每个人都是重度手机用户的今天,我们花在手机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其实是被几款重量级应用瓜分的——即使你手机里的App已经多到可以按彩虹的颜色分类,但你每天打开的,依然是屈指可数的那几个。

红色的那个,橙色的那个,黄色的那个,绿色的那个,蓝色的那个,黑色的那个。它们包圆了你的衣食住行社交娱乐,容不下另一个巨头插足。

这些应用像是每个人的日常容器中不得不安置的几块石头,我们的生活因它们而便捷,却也高度同质化。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单枪匹马”的独立开发者们,则更多让他们的产品,成为石头缝隙中的水与细沙——从更细微的生活方式出发,让人们重新找回个性化的权利。

“开喝”,是一款AI调酒应用。它通过让用户与“调酒师”进行对话,根据当下用户输入的文本和表现出的情绪,为其定制专属酒单。刺猬公社也在开喝上“下单”了两杯酒,简单的对话过后,开喝为我端上了一杯“内卷北极光”和一杯“失重的自由”。


开喝对两杯鸡尾酒的描述


两杯酒的调制方式

此外,用户可以在自己的酒柜中添加喜欢的原材料,并让AI调酒师从这些材料出发创作酒单。基酒、利口酒、苦精、糖浆、果汁、调味剂……上百个选项的彼此组合,足以让用户拥有一杯足够个性,并能充分承载当下情感的鸡尾酒。

另一款让用户通过AI拥有个性化体验的App是“Dreamoo”,这是一个帮人记梦、绘梦、解梦,并以梦境内容为基础进行社交的应用。当用户把回忆的梦境内容输入后,Dreamoo便会生成对应图片,并让AI解梦师对梦中的意象和符号在不同流派框架内进行解读。


Dreamoo对我输入的一个文字梦境的视觉化呈现

而在App“胃之书”中,用户只需拍摄日常的食物照片,让AI自动识别食材,便能得到一份饮食记录与关于该食物的背景知识。达到一定记录次数后,胃之书便会为用户慢慢解锁国内与国外各大菜系的“人生食单”。

这样,每一餐都是一次用户微小“收集癖”的满足,那些还没体验过的食物与菜系,都成了亟待被探索点亮的地图。


胃之书的识图相当精确

上述App并没有运用很复杂的技术,它们只是将现有的AI能力恰当地嫁接在对应的生活场景中。它们体量虽小,却不约而同地都带着一丝“当代人精神自留地”的浪漫气质,让用户通过简单的交互,便能拥有个性化、定制化的正向体验。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更私人的,也更关注个体情绪的。当用户在使用这些应用时,更能感受到它们对于个人经验的理解与尊重。

比起传统应用市场试图“包罗万象”的App们,今天的独立开发者们没有面向更广泛的需求,而是着力于一个特定需求的纵深,将体验做到极致。

来自于某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也服务于某种具体的生活方式,这可能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立开发者的独特气质。独立开发并不是什么远大前程的前言,高度个性化的App也不是什么未来巨头的序曲,它诞生于当下,服务于当下,制造当下的便捷或愉悦,仅此而已。


从“种子用户”,到“胚胎用户”

在互联网产品圈,有一个概念叫做“种子用户”,即新产品最初的一批用户。种子用户的招募,最早也要等到产品MVP(最简可行产品)即将上线之时,毕竟你要向用户宣告“我们来了”,需要有一个可以让用户上手体验的版本。

过去,招募“种子用户”的方式,可能是发布一篇公众号文章,或是在相关的知乎问答里放上体验链接。但刺猬公社发现,当前的独立开发者,开始倾向于在小红书记录自己从前期调研开始的每一个环节,比起过去“种子用户”的概念,这些像追更小说一样关注新产品诞生过程的粉丝,更适合被称做“胚胎用户”。


用户反馈也帮助开发者及时debug。图源小红书@赵纯想

开发者与用户,就像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以“谁付钱谁就是甲方”这个简单逻辑来看,确实用户就是上帝。但并不是所有开发者都能精准判断并满足用户的需求,以较大体量的App举例:从市场反馈到应用的迭代更新之间,有无数繁杂的步骤,这造成了一定的时间差,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用户需求都能准确地传达到开发者那里……

很多时候,这会给用户造成一种感觉:好像开发者才是更具话事权的那一方——你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只有接受的份儿。

而从小红书上诞生的独立App,似乎天然地消除了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壁垒——很多独立开发者在应用上架之前,便已开始了在小红书账号上对用户需求的调研。这些“调研”也并不是一份份具体的问卷,而是通过把一部分产品内容放在小红书笔记上,吸引来对其感兴趣的用户互动而自然完成的。

在@开喝Kaihe的小红书账号上,开发者在今年年初分享了自己调制的“内耗波本”“城市酸梦”“自由落体”等AI原创鸡尾酒的酒单。那时产品还没有进入测试阶段,但已有人在评论区询问“用的是什么AI”。开喝上线时的内测名额,也是从自己的小红书粉丝群体中招募的。

今年3月,@开喝Kaihe发布了一条标题为“一起开发一款调酒App,等云股东来提需求”的笔记,并将用户的评论整理成飞书表格中的119条建议。而其中的很多条建议,已经在当前版本的应用中得到了实现。


“胚胎用户”们的建议。图源小红书@开喝Kaihe

与其说用户是云股东,不如说小红书上的开发者真正实现了多年前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一调侃般的愿景。Dreamoo的开发者@Sidrel在三个月前的小红书独立开发者大赛上也曾表示:他是通过在小红书发帖,找到了大量喜欢记梦解梦的梦境爱好者后,针对用户需求开发了这款应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将书籍通过AI转换为播客形式的“Nooka”,让“分身”代替自己去旅游并生成旅行电台的“魂旅”,Z世代的AI互动日记本“Glimmo”……它们都是通过在小红书上的预热和内测,最终完成了发布。


小红书上的独立开发者们

选择小红书作为App孵化的平台,意味着从一开始,开发者便对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画像有了一定程度的预判和认知——它一定是小红书整体用户画像的一部分。而余下的部分,则是对用户画像和需求进行更细致的描摹和整理。在用户看来,自己的反馈和意见能受到开发者的即时关注和积极回应,亦是极具参与感与成就感的体验。

这是一次快速而精准的双向反馈。通过这样的方式,用户需求和开发者的意图中间,不再有过多的误解和拉扯,而是形成了一股合作共创的力量。


AI时代,内容型社区的潜力

作为内容型社区,小红书的风格和调性似乎决定了,在这个平台上成长起来的独立产品,也会有与之相符的、更注重内容的特性。

AI让内容的生成变得简单而高效。但当创作者在使用ChatGPT和DeepSeek来协助创作时,往往会有一个疑问:当自己说一句话AI就会回应成百上千字的时候,由AI生成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属于自己,并能代表自己?

一些独立开发者,乘着AIGC的东风,巧妙地解决了用户端“内容个性化”的问题。关注睡眠和梦境的Dreamoo,关注吃和喝的胃之书和开喝,关注旅行的魂旅,一个接一个问世。而此时此刻的小红书上,正有一个拿到种子轮融资刚刚启动内测的AI穿搭App……AI时代的App,它们的产品重心依然是用户的衣食住行,却用了不一样的方式:与每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生活相匹配的AIGC,才是更多用户愿意接受的AIGC。

就像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与用户的共创那样,这个时代的内容创作,也渐渐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

我们很少再听到“UGC”这个词,因为UGC早已成了互联网内容的主流。而小红书上的独立App们,某种程度上正是用户生产的内容借着AI和开发者变身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具体到产品内部来说:Nooka把书籍转换成播客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内容提炼和有声化,而是以用户与AI对话的方式来重构书本。当AI提出观点,用户随之发问时,便形成了内容的共创,如果AI与用户的对话足够多、足够精彩,它便会被整理成一档新的播客节目,并放在推荐页面上。


Nooka的登录页面

B站弹幕、抖音和快手的评论区、小红书笔记、淘宝的商品评价、美团的美食评价……大多数用户参与互联网的方式,除了花钱以外,主要是在各式各样的平台与媒介上留下自己生产的内容。它们可能是观点,可能是个人经验,也可能是对已有内容的即时反馈。

在过去,这些内容只是UGC,是平台的附属品,从来没有被聚合成一个新的产品。但现在,这些内容生产力正在AI时代被打包重装,并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共创生产逻辑——Nooka是这样做的,独立开发者们也是这样做的。

这正是内容型社区的潜力所在:一个成熟的内容社区,可以孵化出无数个子社区(子产品)。建立在开发者与用户都认同原社区的共识之上,这些子社区不必再费力招徕用户,而只需拓展自身领域的内容深度,便是对既有共识的强化。

唯一的问题可能是商业化。这一类关注细微场景的产品,追求的并非用户的“最大公约数”,增长飞轮自然也很难奏效。好在它们本就不需要太多成本,AI时代的到来,让我们陷入同质化表达的恐慌,也让个性化的微型内容社区拥有诞生的土壤。硬币永远都有两面。

内容为王,放到今天依然成立。毕竟,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的信仰、立场和兴趣爱好,不也都是被提供的内容吗?

参考资料:

1.《对话Nooka唐垲鑫:95后用AI重写康德,新一代平台会重新定义创作者|100 AI Creators》,AI闹

2.《新一代开发者为什么集体涌入小红书?》,极客公园



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们交流可后台回复“进群”加社群

点赞 0 收藏(0)  分享
0个评论
  • 消灭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