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硕 记者 张晓培)随着电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百亿补贴”优惠来吸引消费者。因为平台有大量现金补贴,很多人趁机薅起了平台“羊毛”,赚取补贴差价。近日,徐州市睢宁县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有关薅平台“羊毛”的案件。
2023年5月初,小陈在网上认识一名网友,按照其指示,频繁从各电商平台“百亿补贴”频道下单抢购商品,相应商品邮寄给网友,对方在收到商品后参照实时行情价格付款。
这名网友是因平台“百亿补贴”等优惠有限购数量,所以找了很多人在网上进货,将进货任务层层分摊出去,然后再把货收上来,通过专门的销售渠道把这些货高价卖出去,赚中间的补贴差价,利润很可观。小陈则是其中一名买家。
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双方间交易金额高达数十万元,因网友对部分货款久拖未付,小陈向法院起诉,但并不清楚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经调查,这名网友是孙某。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本案的交易方式并非一般买卖合同的交易方式,从交易的实际结果上来看,交易双方是合伙赚取各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差价;从交易途径上来看,交易双方既未订立书面的合同明确交易主体,也未披露真实身份信息。小陈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达成本案交易时应当对交易风险有一定预判,即明知存在交易相对方可能无法查明的风险,故应对该交易风险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孙某向小陈支付剩余货款,驳回了小陈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提醒广大群众赚钱要走合理的途径,切莫贪图“薅羊毛”“赚差价”这类看似轻松的获利方式,很可能不仅差价落空,还会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