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Qwen3、Kimi K2,一系列的大模型与 AI 产品层出不穷,中国的大语言模型与 AI 产品正在凭借自身实力走出国门。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市场,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成本效率以及部署灵活性成为决策关键。在这样的趋势下,“既支持 GPU,又具备稳定云主机能力的云服务平台”正成为 AI 创业公司、全球化的 ADX 广告平台、跨境电商、SaaS 出海项目的重要基础设施选型标准。
尤其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深度学习推理、AI 模型训练、多媒体处理、3D 渲染等任务的应用,云平台是否支持 GPU,以及是否能提供稳定、轻量、价格透明的云主机服务,决定了业务能否快速启动、稳定扩展、低成本出海。
那么,当前市场上有哪些云服务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云主机 + GPU”的需求?它们的服务能力和定价模式又有何异同?本文将基于真实数据与服务特性,详细对比主流厂商,帮助中国企业做出理性选择。
一、为什么需要“GPU + 云主机”型的云平台?
企业通常将“通用云主机”和“高性能 GPU 服务器”视作两类不同的服务。云主机大家都熟悉,不做赘述。现在有一些新兴的平台专做“GPU 服务器”,比如 Vast.ai 这种去中心化的租赁平台。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计算资源与基础运行环境协同工作,这也催生了对“GPU + 云主机”型综合云平台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趋势,我们先来看看当前云服务平台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1、只有 CPU 云主机的平台
目前大家叫得出名字的主流云平台,基本都已经配备了 GPU 服务器。除非是一些非常小的云平台,比如 RackNerd 这种,他们只提供 VPS 服务。暂时还没有能力提供 GPU 服务器。
2、只有 GPU 服务器的平台
这种平台都是在近两年 AI 热潮兴起后才出现的,比如 Lambda Labs、Vast.ai。这类平台主要提供高性能 GPU 实例,专注 AI 训练、模型推理、3D 渲染等场景,但通常缺乏完整的云主机生态,例如 VPC 管理、对象存储、Web 服务部署支持较弱。
他们的优点是:
GPU 型号齐全,适配深度学习等密集计算场景;
有些支持 Spot 竞价,价格弹性大;
专业社区对 AI 开发友好。
局限也很明显:
缺乏通用云主机能力,难以运行 Web 服务、数据库等配套服务;
缺少标准化开发工具链,部署复杂;
许多平台仅支持英文技术支持,配置门槛高
Spot 竞价实例无法支持用户长时间稳定使用;
只有 GPU 的小平台,有时候为了消耗库存,会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租赁,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有时候比其他云平台的 GPU 服务器便宜一些。但这种平台在财务方面有时候会遇到入不敷出的情况。所以选这种平台,一定要注意少交预付款,并严格把控合同期。
3、“GPU + 云主机”型综合云平台
这类平台整合了通用计算与 GPU 加速能力,既能用于搭建网站、数据库等传统系统,也能支持 AI 部署与图像处理等新型任务。平台提供 GPU 实例、普通 Droplet、网络负载均衡、对象存储、容器服务等一整套 PaaS / IaaS 能力。
典型平台包括:AWS、GCP、Azure、阿里云、腾讯云、DigitalOcean 等。
他们的优势在于:
云主机与 GPU 资源无缝集成,支持混合部署;
可快速从开发环境过渡到生产环境;
支持 Web 服务 + 模型部署一体化架构,适合出海项目部署在一个平台上。
局限:
不同厂商 GPU 种类与调度能力差异较大;
有些平台(如 AWS)定价体系复杂,不适合预算有限团队;
并非所有平台在所有区域都同时支持 GPU 和云主机,即便是 AWS 也不例外。
这种既有云主机又有 GPU 服务器的云平台,通常是以云主机业务起家,所以平台收入稳定,有能力持续提供 GPU 服务器。所以与这类平台可以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来换取更低价的 GPU 服务器。
二、为什么“GPU + 云主机”正在成为企业出海的首选?
传统的云主机主要用于运行网站、数据库、应用后端等通用计算任务,而 AI 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需求:模型部署、数据推理、视频编解码、图像生成等任务,对 GPU 计算资源的依赖日益增强。
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常常遇到以下问题:
中国本地 GPU 不足,训练周期过长;
海外部署延迟高,影响用户体验;
一线云平台费用复杂,计费不透明;
需要同时兼顾灵活弹性与全球覆盖。
因此,企业倾向于选择能提供:
支持 GPU 加速的云主机;
灵活的计费模式(支持按需与预付);
覆盖全球的数据中心(尤其是北美、东南亚、欧洲);
开箱即用的开发环境与社区支持。
三、主流云服务商对比:谁能同时满足“GPU + 云主机”?
下面我们以全球主流云平台为例,按照“GPU 支持能力 + 云主机基础服务 + 成本 + 适用场景”四个维度进行横向比较:
四、厂商分析与适配建议
1、AWS、GCP、Azure:顶级能力,费用高,适合成熟企业
三大云厂商在全球覆盖、GPU 种类和弹性计算资源上无出其右。AWS 支持 A10G、A100 和 H100,适合训练大型 LLM;GCP 则在 T4 和 TPU 上性价比不错;Azure 也在逐步引入 MI300X 等 AMD GPU。
但问题是:它们的价格复杂,学习曲线陡峭,尤其对中小企业不够友好。例如:
- AWS 的 A100 按需价高达 $40+/小时;
- GCP T4 虽便宜,但根据一些博客和论坛讨论显示,在海外区域如新加坡、法兰克福等机型常常“售罄”;
- Azure 强调长周期合约,灵活性差。
适合预算充足、对 SLA 要求极高的出海项目,如金融风控平台、企业级数据服务等。
2、DigitalOcean:稳定可靠的 GPU 平台,适合出海与中小企业
DigitalOcean 本身以传统云服务产品起家,并于 2021 年上市。DigitalOcean 近年来持续加强 AI 能力,尤其在 2023 年收购 Paperspace 后,将其 GPU 云服务完全整合为自家产品线。当前其 GPU 产品支持:
H100、H200、MI300X:适合大规模的大语言模型的训练;
L40s:适合 AIGC 推理、图像生成;
A100:适合训练中等规模模型;
RTX4000 Ada:用于实时推理、轻量图像处理;
配套 Droplet 云主机与 VPC 网络服务,支持 API 自动部署;
同时还提供基于 H100、H200、AMD MI300X 的按需实例与裸金属服务器;
另外,DigitalOcean 的 GPU Droplet 型号多样,丰富程度与 AWS、谷歌云相当。
此外,DigitalOcean 的优势在于:
控制台极简、5 分钟内可完成部署;
支持按小时计费、无隐藏费用;
海外节点覆盖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地;
网络带宽包含免费流量,超出额度的出站流量仅需 0.01 美元 / GB,远低于 AWS、谷歌云。
对出海初创尤其重要的是:DigitalOcean 在中国区已与“卓普云”达成独家战略合作,本地企业用户可以通过卓普云完成本地采购、合同开票、专属售后等事务,打通合规壁垒。
3、中国三大公有云:部署稳健,海外能力略有不足
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均已推出 GPU 云主机方案,支持 AI 推理和图形渲染任务。
其中,阿里云 GPU 实例如 gn7i(A10)、gn5i(P4)在中国区部署性能稳定,但在海外如新加坡、美国西部等地的资源调度仍有优化空间。
腾讯云、华为云亦类似,适合“国内训练 + 海外推理”组合策略。但要注意:
海外数据中心节点覆盖范围较少;
实例价格和开通流程相对繁琐;
出海企业需要配合 ICP、合规等工作。
4、Linode:轻量级平台,适合中小型部署
Linode 和 Vultr 起步较晚,属于 DigitalOcean 的追随者。Linode 提供的 NVIDIA A6000 与 Vultr 的 A40 实例在性能上足够满足轻量级 AI 推理或图形处理工作。两者的优势在于:
文档简洁;
控制台易于使用;
起步门槛低,适合非专业 DevOps 团队。
但局限也很明显:
GPU 选择不多;
不支持裸金属;
大型模型训练资源不足。
适合刚出海、AI 功能为辅助能力的 SaaS、小程序、跨境服务应用。
五、场景化选型建议
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与应用场景,推荐如下选型策略:
六、选型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的关键因素
对于计划将业务推向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云平台的选择远不只是“哪个品牌更有名”,而是关乎性能匹配、成本控制、部署效率与本地支持的综合平衡。特别是当你希望平台既能提供云主机,又支持 GPU 计算资源时,以下五个关键维度值得重点关注:
1、GPU 性能是否匹配业务场景
出海企业部署的 AI 应用通常包括模型推理、图像生成、语音合成、视频转码甚至是中小规模训练等。不同任务对 GPU 算力需求不同:
如需训练大模型,可选择支持 H200、H100、MI300X、RTX 6000 Ada 的平台(以上多个云平台中只有 DigitalOcean 可提供以上全部 GPU 型号);
若以实时推理或图像处理为主,L40s、T4、RTX4000 Ada 等中端 GPU 更具性价比。
一句话总结来讲,就是先要明确实际 AI 业务需求,然后匹配 GPU 型号,是高效利用预算的第一步。
2、成本结构是否透明、起步门槛低
企业出海初期往往面临试错需求,过于复杂或“最低起订量高”的计费方式,会增加项目不确定性。
AWS、GCP 功能全面,但定价体系复杂、易产生隐藏费用;
DigitalOcean 平台则以“小时计费 + 透明套餐”为主,方便企业小规模快速上线。
所以建议在不确定资源需求的阶段,选择价格清晰、起步成本低的平台,有助于企业灵活部署。
3、海外节点覆盖与网络质量是否达标
业务部署在哪,算力就该跟到哪。对面向北美、东南亚、欧洲用户的应用来说,平台是否在这些区域提供节点,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DigitalOcean、AWS、GCP 等平台在全球多地设有数据中心;
国内云厂商(如腾讯云、华为云)海外节点覆盖(特指 GPU)相对有限,适合混合部署场景;
建议选型前测试各平台在目标区域的网络延迟与实例启动速度。
4、中国区是否提供本地化支持
即便出海,选型团队往往仍在中国,因而平台是否支持中文文档、开票结算、合同采购、中文客服变得尤为关键。
DigitalOcean 已与卓普云达成中国区独家战略合作,支持本地合同、支付宝等多种功能形式付费可,以及中文本地技术支持;
GCP、AWS 提供中文官网,但大部分采购与运维仍基于国际体系;
小团队尤其需要本地化服务来降低法务、财务和对接成本。
5、技术支持能力与平台生态是否健全
在 AI 相关任务的部署与调优中,技术支持的响应速度与专业程度至关重要:
企业级平台如 Azure 提供强大但响应慢的官方技术支持;
开发者友好平台如 DigitalOcean / Paperspace 拥有丰富的文档、API 与社区资源,适合工程效率优先的团队;
卓普云等国内合作伙伴还可提供中文顾问服务,帮助企业对接全球资源。
结语:正确的云平台选型是出海成功的一半
选择一个既能提供高性能 GPU,又能确保云主机基础服务稳定的平台,是出海 AI 企业快速落地的关键。本文对比了当前主流厂商的产品能力与适用场景,希望能帮助 CTO、技术合伙人或产品负责人做出更稳妥的技术决策。
对于计划快速落地海外业务的中国企业,DigitalOcean 联合卓普云提供的中国本地化支持,是一种兼顾合规、效率与技术弹性的理想选择。DigitalOcean 提供了包括 H100、H200、RTX A6000 Ada、L40s 等十余款 GPU。
如需进一步的 GPU 云服务选型建议,可联系 DigitalOcean 中国区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卓普云的技术顾问获取一对一方案评估支持。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