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琳
近期的一场展出与一项赛事,很有可能在你的朋友圈出现过——“开放的六月”和“苏超”。
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2025年毕业生作品展”不久前落幕。开幕以来,展览热度持续攀升,校方将闭展日延后,但每天3万人的预约名额还是“秒空”,不少外地观众甚至打“飞的”来观展。
有人来西部看展览,有人去东部看球赛。被网友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同样掀起一股热潮。“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保卫常字头”等幽默表达迅速破圈,在社交平台上形成数亿次传播。
两个现象级IP虽然处于不同领域,但出圈之道颇为相似,即“全民参与+流量裂变+品质创新”。自下而上的参与,为IP爆火奠定了群众基础。观众们自发在网上讨论、进行二次创作,进一步打破了传播的圈层壁垒。
不过,创新才是两个IP火出圈的核心。以“开放的六月”为例,这个品牌虽已走过20余年,但一直在推陈出新。正如川美院长焦兴涛所言,今天,艺术的吸引力还包含那些让人脑洞大开的观念冲击,以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新创造。一代代年轻艺术家从最新的时代潮流中汲取灵感,又以多元表达回应公众精神需求。正是这种持续创新,让艺术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互联网时代,热度就是商机。这阵子,在川美的美术馆外,大排长龙是常态。密集的人流有效带动周边消费,外地游客看完展览后大概率还要在重庆继续游玩。“苏超”的吸金能力更为惊人,赛事各级赞助商已从开幕时的6家增加到19家。赛事期间,常州的旅游订单量周环比增长191%。这说明,成功的文体IP,可以通过产业联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好作业可以借鉴,但绝不能机械照搬。每个地区的文化基因、产业基础和受众群体差异较大,简单照搬某个模式,很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没有川美那样的艺术积淀,单纯复刻毕业展形式,极易沦为缺乏灵魂的堆砌;不具备江苏“十三太保”的话题性,强行举办类似赛事,很可能变成东施效颦。
别人的爆款值得羡慕,但更重要的是挖掘自身的潜能。要想打造出带着本土温度、充满创新活力的品牌,还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和群众需求,把握现象级IP爆火的底层逻辑,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践路径。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文体IP出圈的核心是创新》)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