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7月1日电 (罗琨)“这些场景你应该都不陌生:在B站看着满屏有趣的弹幕从眼前飞过,或是在‘疯狂星期四’轻松点下一份肯德基订单,在手机上刷新着京东物流的信息……你可能没听说过我们的名字,但从实时的弹幕洪流,到瞬时的订单高峰,再到亿万包裹的精准追踪,这些流畅体验背后都离不开数据库的默默支撑。”近日,北京平凯星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平凯星辰)副总裁刘松在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如是说。
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数据库公司,凭借开源分布式数据库TiDB,服务覆盖金融、互联网、游戏、新餐饮、新零售等多个行业,近两年实现营收增长超过9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开源就意味着难以赚钱。而从创立第一天就坚持开源的平凯星辰用10年的时间验证了开源和商业并非零和游戏。
从分布式赛道切入数据库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平凯星辰是一家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厂商,提供包括开源分布式数据库产品、解决方案及相关的咨询、支持与培训服务。2015年9月,平凯星辰正式开源数据库产品TiDB。2021年,平凯星辰入选北京中关村瞪羚企业。
2023年,平凯星辰完成 2.7 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纪源资本、Access Technology Ventures、晨曦投资等机构领投,投后估值达30亿美元。
数据库是什么?分布式数据库又是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数据库是一个略显抽象的概念。平凯星辰联合创始人兼CTO黄东旭打了一个比方:“把数据想象成水,杯子就是数据的容器,传统的数据库的大小是有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数据其实越来越大,增长越来越快,水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开发者或者工程师需要去拿着1000个杯子来去装这个水,管理起来就很麻烦。”
黄东旭将平凯星辰所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比喻成一个魔法杯子:“我们的技术就是让杯子随着水的容量自动变大,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他手里还是一个杯子,但这个杯子可以无穷变大。”
而TiDB因为做成了这个“可以无穷变大的杯子”,在数据库市场分得一羹。刘松指出,数据库并不是什么新的产品,它作为基础软件已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让TiDB有机会赢得市场的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用户规模和数据体量的爆发式增长,而 AI 时代的到来则将进一步加速这个进程,传统单机数据库在扩展能力、性能均遇到了瓶颈,而分布式数据库则逐渐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刘松补充说,TiDB名字中的Ti即金属钛,也是取其延展性韧性好的寓意。与传统数据库相比,TiDB能够更好地应对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需求,尤其在面对高并发场景时表现出色。
他举例说,百胜中国旗下的肯德基每周都有“疯狂星期四”的活动,三餐时段线上线下订单量巨大,线下有近15000家门店同步接单,此外还有大量用户使用营销券。
“整个从查询、下单到支付,再到订单派发给物流等环节,背后都需要强大的数据库进行记录,确保交易无误、订单按时发出。百盛中国选择我们的数据库,正是因为我们能帮助其应对流量突然暴增的情况,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进程。”刘松说。
此外,餐饮行业拥有大量的客户互动和交易数据,在合规收集与使用的前提下,通过大数据分析,餐厅可以深入洞察顾客人群的行为和偏好,提供菜品推荐和专属优惠,优化服务流程,大幅提升顾客体验和黏性。据刘松介绍,TiDB提供强大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使以百胜中国为代表的餐饮企业能够即时分析客户行为、销售数据和市场趋势,做出敏捷的业务决策。
如何平衡开源理想与商业现实?
平凯星辰在创业之初就选择了开源的路线。刘松指出,平凯星辰将开源内核作为产品快速迭代演进的策略,依托开源版本的广泛使用和丰富反馈,TiDB 得以快速发展,这为平凯星辰赢得更多客户的认可奠定了产品基础。同时,企业级的客户也存在更多的功能层面、服务层面的需求,而这些功能和服务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他指出,客户的核心数据与业务连续性高度依赖于数据库。因此,客户为数据库付费,远不止为软件本身买单。
“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模式的选择:企业选择从‘自己动手,风险自担’的DIY模式,转向‘专业分工,合作共赢’的伙伴模式。其核心就是将不确定且高昂的隐性成本,转化为一笔可控的、明确的显性成本。企业以此购买到最宝贵的‘服务确定性’,并最终获得效率提升与业务加速的价值。”刘松说,尤其是一些重视数据安全的行业尤为如此。
他透露,目前在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客户对数据安全和性能要求尤为严苛,他们就是付费的主要来源之一。
金融行业也被视作数据库“最难啃的骨头”。进军金融领域初期,平凯星辰面临诸多挑战。刘松坦言,此前数据库主要服务互联网场景,而金融客户对安全合规、系统高可用性及交易完整性有着严苛要求——每一笔交易都不容出错,其对系统稳定性和数据准确性的考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量级。
以技术架构为例,平凯星辰的数据库产品初期以“乐观事务”模型为核心,即系统默认交易可顺利执行,仅在最终提交时才进行冲突校验。然而,金融机构的严苛场景更青睐“悲观锁”逻辑,即提前锁定所需资源以确保万无一失。这种需求推动了平凯星辰产品的技术演进,在其乐观模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对“悲观事务”模式的支持,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其场景适应性。
“北京银行是我们第一个金融客户,2018年我们还只是一家创业三年的公司,数据库仅发布了第二版,他们认可我们技术的先进性,给予我们非常大的信任。”刘松说。
如今,平凯星辰在金融业的客户囊括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官网显示,杭州银行、中金公司、中国平安等金融企业均为其客户。
此外,在人工智能火热的当下,平凯星辰也斩获颇丰。“人工智能应用具有高频、实时性要求高、数据存取反应频度快等特点,只有具备一体化、高扩展、多模态特性的数据库才能满足其需求,而传统数据库或扩展性不佳的数据库往往难以胜任,而这些场景恰恰是TiDB 所擅长的。”刘松表示。
不过,刘松也坦言,倒回到十年前,开源仍是比较超前甚至“反常识的”。“直到今年DeepSeek用纯开源的模式教育了所有人,大模型也能开源,开源才能发展得更快。平衡开源理想与商业现实从来不易,但有一点应该是非常肯定的,无论是开源还是商业,一切都应该以客户为中心。”
布局全球
在加入平凯星辰之前,刘松曾在Oracle工作长达十年,此后又加入阿里云出任副总裁,见证了阿里云从商业化元年到2021年营收规模达到600亿元的辉煌历程。谈及为何选择加入平凯星辰这家创业公司,刘松表示,开源和国际化是吸引他的关键因素。
“在数字化浪潮中,数据的价值愈发凸显。云解决了便利性和算力问题,但数据的价值兑现才是核心。而开源和国际化,正是平凯星辰区别于其他公司的重要特质。”刘松说,开源文化强调平等协作、基于善意互相贡献,这种文化不仅在中国国内市场助力公司赢得客户,在全球市场也逐渐建立起信任。
技术突破之外,平凯星辰也早已开启了全球化布局。如今,平凯星辰团队从创业最初的30多人扩充至600余人,分布在全球各地。
刘松透露,海外团队严格遵循“Local for Local”(在本地为本地)原则,即各区域办公室基本由本土人才构成。以日本为例,70%以上员工仅使用日语工作;印度新办公室则实现100%本土化招聘。这种架构打破了传统中国企业出海的“外派”模式,仅少数售后岗位由中国团队支持。
不过,对于平凯星辰来说,创业十年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全球化。刘松指出,全球化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本地化”来实现的,而每个区域市场的情况差异很大,需要深度理解本地的行业需求、痛点和决策逻辑,融入当地的文化,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开拓。
刘松表示,目前平凯星辰也在深化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区布局。
“站在创立十年的时间点上,我们未来几年的重点布局,一是作为新一代的数据库厂商,为国内外更多的客户提供先进的、面向未来的强有力的数据支撑,这一点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意义重大,国产化不是单纯被替代,而是让每一位客户都能真正用上顶尖的数据库产品;二是从全球角度面向AI做一个更加智能的未来版的数据库。”刘松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罗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