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年营收近万亿
5月15日,阿里巴巴交出2025年财年成绩单:全年营收9963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GAAP口径)1259.8亿元,同比增长77%。这份财报里,藏着两条截然不同的增长曲线:一条是传统电商的“守”,一条是AI+云的“攻”。
淘天集团依然是现金牛。财报显示,2025财年,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至710.8亿元,88VIP会员突破5000万。《财经天下》细看数据发现,来自“全站推广”工具渗透提升带来的佣金率上涨,是其增长的原因之一。
这种向“商家要效率”的打法,在拼多多、抖音电商的夹击下已接近天花板。除此之外,淘天同步推出佣金最高返还60%、站外流量补贴等激励政策,降低商家成本的同时刺激GMV增长,形成“工具效率提升→商家投入增加→平台收入增长”的正循环。
惊喜来自阿里云: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长18%至301.3亿元,创三年最快增速。AI技术正成为阿里上云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趋势在2025年阿里生态的多个合作案例中可以得到验证。
上海车展上,阿里联合宝马定制的两大宝马专属AI智能体“用车专家Car Genius”,以及“出行伴侣Travel Companion”全球首秀。除此之外,阿里还与义乌共建“Chinagoods数智贸易平台”,利用AI优化商品研发周期和库存管理。
截至目前,阿里云为210万中小商家提供“云+AI”一体化服务,其数据中台可实时监测1200万种商品动态,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
在“电商和云”上尝到甜头后,阿里祭出一些大手笔。今年2月24日,阿里CEO吴泳铭正式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相当于日均投入约3.5亿元。
淘天方面则于4月30日正式上线淘宝闪购业务,欲用即时零售夺回高频消费场景。从目前来看,淘天这项对标美团、京东到家的服务,势头发展凶猛。物流依托饿了么的现有运力体系下,截至5月5日,淘宝闪购单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成为国内最快达到千万级订单的外卖平台。
02、净利润增幅惊人
2025财年,阿里以119亿美元回购11.97亿股普通股,这一数字超过腾讯同期24亿港元的回购规模,是中概股名副其实的“回购王”。叠加46亿美元股息,流通股净减少,每股收益提升。这套组合拳让阿里股价,在财报发布前三个月涨了不少。
财报发布当天夜里,阿里美股跌超7%,但年内涨幅仍然超46%。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中概股在全球资本博弈中的一次战略突围。不过,《财经天下》发现,2025财年,阿里自由现金流同比下降不少。
钱去哪儿了?除了阿里回购美股所需要的花费外,还有吴泳铭近期宣布的3800亿元在AI上的投入,以及菜鸟国际物流的持续扩张。业内认为,对AI的投入是关乎未来,对菜鸟国际物流的投入是押注全球化。
阿里高投入背后,净利润数据喜人。2025财年、2025财年第四季度,阿里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分别达到77%、1203%的增幅。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为何增幅如此之高?
除“电商和云+AI”经营利润的协同贡献外,有股权收益、减值减少和资产处置三大原因。2025年初,阿里相继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非核心资产,带来一次性收益。这个收益虽未明确计入第四季度,但优化了整体财务结构。
2024财年第四季度,阿里因持有的股权投资市值大幅下跌,计提了高额减值损益,如圆通速递、中国联通等持仓市值缩水,导致当期净利润仅9.92亿元,而2025财年第四季度,这些投资市值回升,按公允价值计量后带来正向收益。
除此之外,阿里通过权益法核算的联营公司,如菜鸟网络、本地生活相关企业,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部分业务盈利改善,减少了投资损失。以大文娱集团为例,财报显示,第四季度实现收入55.5亿元,同比增长12%,主要得益于线下业务,如影视、演出的强劲表现,以及优酷广告收入持续增长。
在业内看来,这是阿里大文娱2023年“聚焦头部内容+技术创新”三年战略初见成效。“通过优质内容和技术基建的结合,逐步摆脱亏损困境。”
03、继续押注AI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15年阿里云坚持投入时,没人料到它会成长为千亿业务。同样的剧情在AI领域又上演了一遍。如今,“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7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5月15日晚,在2025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吴泳铭反复强调“行业渗透”,具体指向AI产品在各行业的快速应用拓展。
吴泳铭指出两大新趋势:一是在大中型企业,AI应用开始从内部系统向用户侧场景渗透;二是积极使用AI产品的客户,从大中型企业延展到大量中小企业。在业内看来,吴泳铭强调“行业渗透”,旨在说明阿里“AI驱动”战略的落地效果,并预告2026财年将继续聚焦“AI+云”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2025年财年,阿里AI一直在打破边界:通义大模型全球下载量超3亿次,衍生模型超10万个;Qwen3开源模型性能对标GPT-4。将视线范围放大来看,实际上,过去几年来,阿里通过行业渗透与商业化、开源生态、全栈技术整合,确立了其AI技术的领先地位。
以行业渗透为例,2025财年,AI工具“全站推广”渗透率提升,驱动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增长12%;1688面向商家的AI产品全部免费,加速中小商家数字化。除此之外,阿里还与工商银行(PolarDB)、荣耀(YOYO智能体)等合作,技术输出至金融、智能终端领域。
至于开源模型生态的影响力,扩大到全球化。2025年1月开源的Qwen2.5-Max模型,在Chatbot Arena盲测中超越DeepSeek-V3、Claude-3.5等国际竞品,成为非推理类中国大模型的标杆。
截至2025年1月,Qwen系列衍生模型超9万个,占Hugging Face全球模型下载量的26.6%,远超第二名的6.44%。最新公开数据显示,到5月,Qwen系列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个,占Hugging Face全球模型下载量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虽然将华尔街相信的AI故事讲好了,但阿里也面临一些挑战。字节的豆包、京东的数字人等竞品,在C端和B端加速突围,阿里缺乏爆款to C产品,用户心智渗透显得不足。
除此之外,阿里38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能否缩短商业化周期,也将成为下一阶段观察重点。
(作者 |易浠,编辑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