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8日,鸿蒙操作系统又取得了新进展。随着Windows授权到期,搭载HarmonyOS 5的鸿蒙电脑正式亮相。与鸿蒙手机早期的境况不同,鸿蒙生态如今羽翼已丰,所以鸿蒙电脑问世即满配,丰富的移动应用已完成桌面端的适配。这也说明,“做应用要不要开发鸿蒙版本”,已经不再是开发者们纠结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项。
从其他生态到鸿蒙,是移动应用领域最大也最难的迁移工程。所以,鸿蒙生态的成熟,可以说是国产科技自立的壮举。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想讨论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鸿蒙系统涉及操作系统内核、文件系统、编程语言、AI框架和大模型等复杂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普通人知道鸿蒙很牛,但又说不清它究竟厉害在哪里,只好用“鸿蒙必胜”这样情绪化的口号表达支持。
而参与鸿蒙开发的软件技术人员,对系统奥秘和开发细节如数家珍,但提到项目启动的利弊权衡、外界的质疑压力、双方团队的磨合密辛,又是不好说、不能说、不方便说的。
如何把鸿蒙生态逐渐成熟的故事与深层逻辑,讲给大家?我们想到,微信与鸿蒙的关系,是一条线索。
作为国民级应用,微信鸿蒙版的开发、上线与完善,可以说是移动应用向鸿蒙迁移的最高难度项目,没有之一。更重要的是,微信是大家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东西,微信鸿蒙版走进日常,意味着国产科技崛起的宏大故事,其实离普通人很近,你用微信鸿蒙版发出去的一条消息、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共同组成了鸿蒙的足迹。
正如长征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微信与鸿蒙合力为国产系统生态开辟了新版图,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其难度与意义都堪称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长征。我们就从最具悬疑感的一幕,进入微信鸿蒙版的故事。
自HarmonyOS NEXT开始,鸿蒙正式放弃了安卓框架,不依赖传统Linux内核和AOSP,成为独立的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是鸿蒙生态的标志节点。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HarmonyOS NEXT Beta正式发布。然而,这个历史性时刻,首批官宣的原生应用名单中5000个主流应用里,偏偏少了微信。
一款国民级应用,却没有及时适配鸿蒙,微信的缺位,释放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让外界疑惑重重,生出了对微信和鸿蒙的种种揣测:
有人认为,微信适配成难题,可能意味着鸿蒙的技术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微信不愿意投入资源去适配一个前景未知的操作系统;
有人质疑,微信并不缺乏技术能力,从HarmonyOS到Next版本都不适配,是态度问题,“耍大牌”;
大量华为手机用户更因此惶惶不安,一句“微信不支持鸿蒙”,是最有力的劝退,毕竟再想支持国产系统,也不可能以牺牲社交作为代价。
此前曾有机构发起“如果苹果不能安装微信,你是换手机还是卸载微信”的投票,数万人投票,90%的人都选择了换手机。没有微信,原生鸿蒙还能成吗?这让每一个关注鸿蒙发展的人,感到忧心忡忡。
真相在一年以后被揭开。2025年1月9日,微信鸿蒙版正式上架鸿蒙应用市场。当天,腾讯官方微信公众号“鹅厂黑板报”发布题为《开发微信鸿蒙版,需要经历什么?》的文章。其中提到,2024年3月21日,微信内部便下了正式通知,决定开发鸿蒙版,并且是原生形式,彻底与安卓脱离。
第一时间就立项启动的微信鸿蒙版,说明既不是鸿蒙系统的成熟度问题,也不是微信的态度问题。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了微信的缺席?到底是怎么回事?
微信缺席的核心原因,就一个:太难。
以原生形式适配鸿蒙系统,意味着将微信十多年来沉淀的十亿规模用户和所有核心功能(支付、小程序、视频号等),搬迁到一个全新的技术版图上,用鸿蒙全新的技术框架和编程语言ArkTS从头重写所有模块,涉及数千万行代码的迁移。要在几个月时间内完成这件事,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这场移动互联网领域难度最高、牵涉用户数量最大的生态迁徙,说是技术长征,并不夸张。现实中的长征,是生死存亡之际的选择。有没有微信,关乎鸿蒙系统的成败吗?
在操作系统领域,存在一个著名的“鸡与蛋困局”,即用户因应用匮乏拒绝使用新系统,开发者因用户基数不足不愿投入开发,形成恶性循环。一个新的操作系统如果不能打破这一困局,就会陷入死亡螺旋。微软Windows Phone、三星Tizen、YunOS等都因为无法吸引头部应用的支持,导致用户流失、开发者撤离,错失了移动操作系统的话语权,最终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卓、iOS两分天下的局面。
鸿蒙要以原生形态,跻身全球操作系统第三极,就必须在生态层面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而微信作为国民级应用,是鸿蒙系统打破“鸡与蛋困局”的关键。
设想一下,回到2024年,一旦微信鸿蒙原生版顺利开发,至少能回应三个问题:
第一,“是什么what”,原生鸿蒙是不是真独立、真自研?在Next版本之前,包括2019年发布的HarmonyOS,2021年的HarmonyOS 2,2022年升级的HarmonyOS 3,以及2023年的HarmonyOS 4,几个版本的鸿蒙系统都因兼容安卓,导致“套壳论”不绝于耳,即使Next版本宣布独立,不少阴谋论爱好者也是将信将疑的。如果微信完全舍弃安卓代码,基于鸿蒙ArkTS语言重新开发,彻底重构底层架构,那就足以证明,鸿蒙系统已经具备了独立技术能力,真正打破“中国无法自研操作系统”的套壳质疑。
第二,“为什么why”,鸿蒙原生应用为什么值得做?鸿蒙Next完全不兼容安卓,意味着所有应用都要向鸿蒙迁移,同时开发和维护安卓、iOS、鸿蒙三个版本,对开发团队来说投入巨大。所以,开发者势必面临迁移成本与必要性的考量。而当时,鸿蒙的全球市场渗透率低于安卓和iOS,所以有人认为,鸿蒙开发没必要,应该选择回报率更高的成熟平台。这时候,庞大复杂、移植成本极高的微信,一旦支持鸿蒙,足以证明鸿蒙开发是有必要且有回报的,对其他开发者的激励作用很大。
第三,“怎么干how”,原生鸿蒙开发到底行不行,怎么干?Android和iOS发展多年,已经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和开发资源。大家担心鸿蒙生态尚未成熟,许多常用功能不完善,开发工具链不成熟,无法保证应用移植的顺利进行。如果微信都能顺利完成鸿蒙原生版的开发,并保证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是对鸿蒙系统的一次高压测试,说明鸿蒙已经具备承载复杂应用的完整能力。也可以为“鸿蒙开发怎么干”提供实践经验,吸引更多应用加速入场。
没有足够的应用,用户不愿使用新系统;没有足够的用户,开发者不愿开发应用,而微信适配可能打破鸿蒙的“鸡与蛋困局”,让更多用户和开发者都涌入国产系统生态。面对这一关乎存亡成败的抉择,微信和鸿蒙两个团队都没有退缩,在2024年3月很快集结在一起,做出了“长征”迁移的决定。
下一个问题就是When,微信鸿蒙版到底何时才能出现?
从2024年3月微信和鸿蒙两个团队的集结,到2025年1月鸿蒙原生版微信在华为应用市场上架,我们得以确切地算出,这场技术长征的用时——八个月。
展开一幅时间地图,可以为这条长征路打下几个标记:
2024年6月,微信鸿蒙版的第一个基础版本的内部体验版问世,只包含收发消息、语音通话等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功能;
2024年10月,HarmonyOS NEXT启动公测,微信鸿蒙版同步开始了内测邀请;
2024年11月,进一步提高内测名额上限;
2024年12月,企业微信鸿蒙版上线,个人微信功能逐步完善,开始支持小程序、视频号等;
2025年1月,正式上架华为应用市场,适配HarmonyOS NEXT及以上设备,覆盖视频号、折叠消息转发、群红包、转账、小程序等主要功能,与普通版基本相同。
2025年3月,新增查看群公告、双端登陆、深色模式等功能,1.0.5.16版本测试范围进一步扩大;
2025年4月,再次推送新版本,微信运动、消息撤回后重新编辑、消息收藏、扫码添加企业微信联系人等核心功能补齐,界面与交互升级,支持将视频号视频、直播和公众号文章直接分享至朋友圈,新增关怀模式适配老年用户。
从数月技术接洽与搭建,到一月一更新的功能全适配,微信鸿蒙版以加速度融入鸿蒙生态。“每一次上架,每一个bug,乃至于每一个里程碑,几乎都预定当天热搜”,所有腾讯产品都没有这样的关注度。
微信鸿蒙版的开发日志,凝聚了这一场长征的足迹,每一步都是扎根在土壤中的寸进。几个基础,支撑着微信鸿蒙版的前进:
首先是微信与鸿蒙的信任基础。据腾讯WXG(微信事业群)的一位开发人员回忆, 2024年3月,腾讯和鸿蒙两个团队一会师,发现双方还是“老相好”,曾合作过智能手表端微信的研发。这为后续双方的共同努力,奠定了信任基础。微信鸿蒙版的开发过程十分复杂,即使是基础版本,也会出现闪退这样的低级bug。双边团队为此绞尽脑汁,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终于搞定。初期产品内测时,居然有灰产公开售卖测试名额和安装包,这是软件业从未出现过的奇闻,微信和华为团队排查原因,完善应用商店机制,堵上了漏洞。双方就这样携手同行,一起解决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问题。
其次是产品的基座。腾讯团队将微信鸿蒙版的开发,比喻为从零开始建设一座城市,基建是必不可少的。腾讯就把自研的跨平台内核Alita(阿丽塔)作为基础,移植基础库,让微信在鸿蒙系统上跑起来。
另一个最底层也最关键的基础,就是鸿蒙系统本身。基于独立的HarmonyOS NEXT开发新版本,对操作系统的保障需求更加突出。鸿蒙底座是否完整与完备,直接决定了新版本的开发效率和应用质量。鸿蒙系统的日渐扎实,是微信鸿蒙版快速成熟的根本力量。
鸿蒙分布式软总线、多端协同的特性,支持微信鸿蒙版的敏捷开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代码量也大幅缩减,减少了开发负担。但也必须看到,鸿蒙系统仍在高速进化中,底层功能仍在持续完善,碰上微信这样复杂而庞大的产品,出现bug是不可避免的。
生态迁徙的阵痛,一些鸿蒙用户都有所体会。
从不能用到“可用”,就用了几个月。2024年10月开放内测之后,适配初期的微信鸿蒙版就存在功能缺失,不能转发视频到朋友圈,传不了文件,卡顿闪退也是日常。为了不影响日常使用,不少用户选择回退到旧版本。2025年1月正式上架,全面开放使用,鸿蒙版微信的功能已经相当完善,与安卓和iOS版本相当。
让大家支持国产生态,仅仅“可用”并不够,还要比普通版更好用,这成了鸿蒙和微信下一个目标。基于鸿蒙系统的一系列独特特性,鸿蒙版微信在某些细节体验上,有了进一步完善。
比如原生鸿蒙自研的星盾安全架构,支持微信采取更安全的访问机制,发送图片时仅读取用户选定的内容,从源头上杜绝了不必要的隐私泄漏风险,比普通版微信更具吸引力。
鸿蒙Next自研的微内核架构,还可以带来让微信获得重新构建应用体验的机会,比如鸿蒙原生版微信中,一心多用的多线程交互,让用户在视频通话的时候,还可以同步扫码、播放语音等,不用苦等单线程任务结束,可以同步进行多项互动,让鸿蒙用户以更加爽快随心的方式使用微信,羡煞旁人。
成熟如微信,也同样看重未来的商业成功与生态拓展性。鸿蒙系统的分布式、全场景特性,让用户可以在手机、平板、手表、电视、PC,以及车载系统等多个设备上无缝切换流转,增强用户的整体体验感,给微信在内的社交应用带来10亿泛终端设备的价值挖掘潜力,也是彼此割裂的安卓和iOS生态无法做到的。
历时8个月,微信在鸿蒙生态中落地生根。这场迁徙的每一步,都印证着国产系统与超级应用的共进退。而最好的鸿蒙,永远是下一个版本。
前不久,微信鸿蒙版完成了一个较大版本的更新,完整适配达成,用户购买鸿蒙设备的最大顾虑已经打消,应用开发者的信心提振;同时,HarmonyOS 5正式发布,鸿蒙系统也真正成熟,开发适配周期进一步缩短。这标志着,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已经突破了“鸡与蛋困局”,走向健全。
微信鸿蒙版逐步成熟的过程,公众认知也在悄然变化。大家对国产系统的信任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来。最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最近Windows授权到期,没有人担心华为PC会成为“板砖”,因为这一次,我们有鸿蒙。
这是不是说,“那伟大的仗”,微信鸿蒙版已经打赢了?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前不久工信部高层曾公开表示,将推动更多App上架鸿蒙应用商店。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发者会师在鸿蒙生态,如何利用鸿蒙的技术能力与生态潜力,对应用进行深度升级?微信鸿蒙版,仍然有着标杆性的意义。
对微信来说,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基于Next系统的微信鸿蒙版,仍然不是最佳状态。除了仍有一些功能等待搬迁之外,微信对鸿蒙技术特性的利用也只解锁了一少部分。
对鸿蒙来说,跨越“鸡与蛋困局”只是阶段性胜利,要驱动生态走得更远,微信鸿蒙版仍然承担着不少关键课题。比如说,HarmonyOS 5的系统流畅度与稳定性,能否支持大型重载游戏及AI大模型实时推理生成等复杂任务?高频场景下的微信鸿蒙版,是一个绝佳参照。
AI深度整合与革新,AI已经成为全球开发者最大的技术红利,HarmonyOS 5的大模型与AI能力是否完备,API接口与文档是否完善,能否支持开发者在应用中深度应用AI,微信鸿蒙版对AI能力的深度挖掘,将提供有力佐证。
跨设备体验的统一性,与传统交互逻辑相冲突,可能延缓用户迁移速度,微信鸿蒙版如何解决不同硬件的碎片化挑战,可以为其他应用开发者带来借鉴。
给更多用户一个无法拒绝鸿蒙的理由,微信的用户粘性与吸引力毋庸置疑。比如微信沉淀着数亿国人的社交关系与隐私信息,基于HarmonyOS 5的安全与隐私重构;鸿蒙“碰一碰”即可在多设备间传输分享,改善出行、支付、本地生活等场景的交互体验。
而望向更远的未来,鸿蒙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越iOS,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生态,下一步必须突破国际市场,重塑全球操作系统格局。支撑超级应用开发和海外头部应用适配,技术底座的完善是必要条件。微信鸿蒙版的打磨,是鸿蒙走向全球的必经之路。
可以说,微信鸿蒙版的故事,不仅是鸿蒙从兼容走向原生的缩影,还将记录鸿蒙从突围迈向引领的历程。技术无终点,软件永远等不来“完美交付”的一天,但鸿蒙有成熟时刻。
透过微信鸿蒙版我们会知道,国产系统生态,真的成了。